文化路 | |
建築是時代文化的最佳見證, 下三鶯歌大橋後連接的道路即為「文化路」,在地圖上的文化路呈到T形,前半段即可見到鶯歌以陶立鎮的威名何來。一路行來可見到許多陶藝公司、窯場或藝品店,其建築形式卻與一般市鎮的水泥樓房並無不同;而當右轉後與鐵路平行的那一段,愈走將愈令人驚奇,不但可以見到鶯歌古鎮所留下的遺跡,還有許多的古厝及鄉里原理風光,氣氛突然沈靜了不少。 文化路的後半段可以見到許多當年意氣風發、門庭若市的古厝-「成發居」與「汪洋居」。 「成發居」的屋齡近百年,年久失修的立面牌樓因為賀伯颱風的肆虐已多處毀壞,屋頂的女兒牆已見不到原來的風貌了。 「汪洋居」原為余氏家族所有,立面牌樓仍保留完整,其中西合併的建築形式中,最特別的是女兒牆上柱頭上的花瓶裝飾,上頭並有避雷針,可見當時的考究。 為了鶯歌觀光業的發展,在文化路建築物的另一旁,貼有文化路上的建築和說明介紹, 讓文化老街更名副其實,只是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很多,在仔細閱讀或觀賞時,得小心左右的來車。 文化造街記:「文化是生活智慧的累積,融合發展成為文明,街市就是最具體的代表。由大漢溪畔到鶯歌石下的文化路,是近代漢人移民的發展路線,形成鶯歌最早的街市之一......透過文化造街,讓文化路成為有文化的老街,沒有圍牆的博物館。」
參考資料:陳盈卉主編(民88)。三峽、鶯歌。台北:小知堂文化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