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歷史的瞭望 | |
鶯歌位於大台北地區的西南方,大漢溪流經東南部,形成沖積平原,境內只有尖山與鶯歌石兩處地勢比較高,鶯歌市街就沿著平坦的河岸開展。清朝時,大漢溪的水量豐沛,是淡水通往三峽的主要水道,交通頻繁、帆影點點,「大嵙崁溪帆影」還曾是著名的一景,鶯歌至今仍有渡船頭的遺跡。
鶯歌地名源自於鶯歌石,台北縣鶯歌鎮志記載:「本鎮在清朝光緒年間改名為鶯歌山莊,因北面山脈斜坡翠嵐,屹立一大岩石,其形似鷹,古稱鶯哥石,清代改稱鶯歌石。」台灣光復後正式命名為鶯歌鎮。 漢人在鶯歌拓殖的起始,大概是康熙29年(1685)福建泉州陳瑜,渡海來到鶯歌靖南厝一帶開墾,接著從大嵙崁往尖山、橋仔頭等地前進。日治時期設台北縣,後來改隸台北州海山郡鶯歌街,光復後鶯歌才正式成為獨立的鎮。 鶯歌早期發展以農業及礦業為主,加上位於水路要衝,商業發展甚早。當時的陶瓷發展,規模尚小,技術也不高。日本政府主導成立的「尖山陶器組合」逐漸將鶯歌的陶瓷業轉向現代化經營模式,但一直到1939年引進「登窯」,取代傳統的蛇窯、包仔窯,才進入機械化生產,導向工業化發展。 日本政府也著手開採鶯歌海山地區的媒礦,其中位於鶯歌山上的互益一坑、二坑的開採最盛。煤礦的開採又為窯業提供良好的燃料,使鶯歌陶瓷的發展如虎添翼,對鶯歌的經濟發展貢獻很大。但隨著礦源陸續枯竭,鶯歌的煤業日趨沈寂。光復後,鶯歌陶瓷業繼之而起,在不斷改良燒窯技術、研發新產品的努力下,建立起「陶瓷王國」的地位,可說是台灣陶瓷文化生命活力的代表。 |
![]() 鶯歌老街舊貌 |
![]() 鶯歌老照片-陶瓷業蓬勃發展,煙囪林立 |
|
![]() 鶯歌市鎮一角 |